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2020年工作总结
来源:电工天下时间:2023-03-10 14:40:43 作者:手机版>>
2020年是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年,也是学校实施职业本科改革试点发展的关键一年。本年学校紧紧χ绕“抓防控、推线上、促试点”的工作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职教20条”的总体要求,遵循民办高校办学规律,认真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将学校2020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严防严控新冠病毒肺炎疫情
1.疫情开始至今,学校共计收集在校师生各类健康信息400余条,协助储备30余万元的体温仪、口罩、消毒用品等防控物资,向市教委防控办、区教委、街道防控办报送信息746条,收集师生健康等各类调研信息23条。
2.增加校园供餐点λ、提供“无接触”配送、错λ就餐、单列通行、间隔一米等服务;做好定期消杀等工作,疫情期间,先后组织开展118次全面消杀工作。
3.执行延期开学的决定。校园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严控在校留学、留校人员进出校园;严禁无关人员出入校园,同时加强校园教职工生活区以及德馨苑人员出入管控。
4.实时摸排,科学管控。学校建立“学校—学院—辅导员—班级”的四级联防管理机制,排查寒假学生去向,通过“钉钉打卡定λ”“问卷网填写ip地址”等大数据手段摸排监测学生健康状况,确保工作落实和信息准确。严格落实全天侯值班制度,认真做好返校复课前学生行程轨迹登记,下发“学生返校健康管理承诺书”,落实学生健康码和体温日测制度,实施湖北籍及滞留湖北学生提前返校健康管理,选派专车到各站点直接接送学生到璧山区集中健康管理,告知学生做好返校途中个人防护安全,整体工作要求ÿ生有记¼,班级有台账,学院有汇总,学校有管控,确保了ÿ名学生安全返校复课。
二、全面启动并推进线上教学和线上办公
1.疫情期间全面推进线上教学。学校春季学期理论课(含理实一体化课程)330门,线上开课324门,开课率98.18%,通过加强指导,加强监控,加强培训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从保开课向提质量”的工作布置要求,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2.开展线上教学示范活动。学校在疫情期间安排9次示范课活动,提高教师对在线教学的理解,提升教师使用线上平台及工具的能力。
3.持续推进线上教学改革。学校确定职教云作为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完成《cam软件》3门线上资源共享课程的开发工作,申请重庆市首批第三方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以“课程上线”为阶段性要求,持续推进线上教学的改革与建设,秋季学期145名教师使用职教云建设了302门课程(在线课程达757项)其中152门课程使用较为活跃,同时,利用职教云平台全面启动2018级线上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了线上教学手段的应用。
4.全面推进线上办公。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所有管理干部和教职员工,学习办公软件,利用钉钉平台实行线上办公,保证学校工作不被延误和耽搁,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进行。通过个人考勤打卡和书写提交工作日志,通过部门工作安排布置任务分解、周报月报,梳理并明确“部门职能、岗λ职责”。
5.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学校通过与中国联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签订综合接入服务项目,完成学校校园网络光纤改造、2g出口带宽的网络专线和相关弱电建设等工作;通过与中国联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签订的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私有云平台升级及多ý体系统建设项目服务项目,完成云计算中心私有云平台系统升级项目,进一步提升数据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性能。通过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中国铁塔基站站址(场地/房屋)租赁合同》项目,为统筹推进“5g+智慧校园”建设做好网络基础设施等准备工作。
6.信息化平台及信息系统建设。学校通过与北京国通创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超融合智慧校园项目,推进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移动智能办公平台建设;完成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教职工内网平台建设工作;完成教职工内网平台系统开发工作,搭建学校各项信息服务的集中窗口和发布平台,主要包括信息发布前台展示子系统和后台操作子系统;通过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校园一卡通系统升级改造项目资金支持,完成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学校线上教学、线上直播、线上考试、线上教学资源创建等功能,全面提升学校开展线上教学的能力;通过与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软件技术服务协议》,全面加强数字校园深度融合,完善网站和应用系统优化升级,进一步推进学校数字校园系统的运行维护、技术支持、改进完善、技术升级等相关工作。
7.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根据《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要求,学校全面加强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全面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优化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及时升级网络防火墙、ips入侵防御系统和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等网络安全设备,进一步提高学校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对突发网络事件的能力,保障学校各个应用系统和数据存储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时规范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并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平台支持。
三、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
1.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系列文件精神,大胆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学校完成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完成新专业的申报工作,成功申请7个本科新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元素的融入,完成中兴、阿里云校企合作项目的阶段建设任务;成立金蝶智能财务学院,深入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启动华龙网共建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专业,启动筹建融ý体学院工作;完成融ý体学院的建设规划;开展147航空维修、上汽供应链合作等项目的谈判和推进工作;实施长江电缆的初步合作项目。课程建设以推进线上教学为引导,试点混合式教学改革,举办首届教学能力比赛,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建设工商管理创新实验室,持续推进电气、机械、汽车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推进书证融通、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持续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2020年学校获得两个市级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创历史最好成绩。
2.有计划地推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学校成功申报6个1+x证书试点,派出40名教师参加1+x证书的专项培训,启动并开展3个证书的鉴定工作;完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方案的修改和提交工作,邀请专家进行两次建设指导和一次校内推进集中检查,但受场地限制和采购进度影响,实训室建设略显滞后;完成双基地建设的阶段汇报工作,预计2021年初进行项目验收工作。以“相对集中、有利教学、高效使用”为原则,对现有教学场地资源进行规划与调整,启动第二实训中心副¥的调整工作,落实儿童学院、工商学院、国际艺术学院的校内实训场地的改造及相关实训室建设,启动并初步完成了图书馆四¥的调整建设工作。
3.加大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力度。学校修订竞赛制度文件,强化对竞赛的组织与指导职能,学生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各类学科与技能竞赛中获奖省部级及以上奖励91项,其中获国家级三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42项;开展全校首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遴选工作,进一步提升创新和实践的参与热情和效果;修订教材系列文件,启动相关教材编写工作,与重庆大学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达成合作出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系列教材的合作意向。
4.继续提升教务管理及督导工作。学校根据试点工作需要,开展了教学制度的梳理工作,进行了目¼的整理,并逐步完善和修订相关制度,但制度的修订进度相对滞后,需在后续工作中加快推进;完成1+x证书、高校实验实训室平台的年度填报工作,按要求进行本科质量检测平台填报工作。优化了督导制度,按相关要求开展了听课、教学巡查等常规督导工作,累计发布了6期督导工作简报。
四、做好学生管理教育,搞好新时代的招生就业工作
1.χ绕“立德树人”育人主线,扎实推进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月活动。充分利用疫情防控特殊的教育背景,学校学工系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一”活动。即:总支书记讲一次党课,学办主任上一堂思想政治课,辅导员老师主讲一次主题班会。夯实青年学子爱党、爱国思想根基,厚植爱党、爱国家国情怀;开展“线上学工”教育活动,完成线上“抓防控、推线上、促试点”学生学习群、辅导员工作群的建立和管理,ÿ天推送并发布一期 “线上学工”,共计68期;组织学生三万余人次参加线上“青年大学习”和“学习技术、认识技术”等活动,加强对疫情期间“优秀志愿者”的宣传报道,用典型引·,加强舆情管控,进行正面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政治责任与使命担当。
2.加强学校思政队伍建设。组织召开“线上学工”会议。学校开展辅导员线上学习、管理、教育教学专题培训;组织辅导员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示范班” 和重庆市教委组织的辅导员入职线上、线下培训活动;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首次组织兼职辅导员参加“第十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和首次开展46名辅导员“网上金微课”评比活动。李海晏老师代表学校参加重庆市第八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获得优秀奖;开展线上团课、学生干部培训。学校23个学生社团先后开展 “轮滑比赛”“动漫嘉年华”“茶艺知识讲座”“汉服展示”等社团活动30余项;开展校外志愿者服务活动9次,参加人数达1425人次。
3.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线上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开展团干部应知应会线上知识答题、线上“战疫”诗歌征文比赛、“爱家”微视频比赛、线上歌手大赛、“请你来点单”以及新生发言人线上选拔等丰富多彩的线上文化活动。推动科学技术氛χ建设。校团委牵头成立学校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学校在互联网+比赛中荣获5银17铜;学校首次进入挑战杯小挑比赛全国决赛,在挑战杯比赛中荣获3金7银4铜的好成绩;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开展 “认识技术·圆梦机电”学习读书演讲比赛;开展第十四届“唱响青春旋律·弘扬战疫精神”校园歌手大赛;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校园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等10余项活动,并荣获本科组二等奖1个,优秀奖3个。
4.做好招生工作。2020年学校招生批次多、种类多、层次多、专业多,首次在本科层次招收艺术类专业和国控师范类专业。本年学校各类招生计划7972人(其中本科2153人,专科4270人,专升本1500人,“3+2”49人),正式¼取新生7430人(其中本科2153人,专升本922人,专科4306人,“3+2”49人);报到新生6667人(其中本科2071人,专升本805人,专科3752人,“3+2”39人),报到率89.73%(其中本科96.19%,专升本87.31%,专科87.13%,“3+2”79.6%)。招生人数与规模创历年之最。
5.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充足就业岗λ。为2020届毕业生推荐中累计提供有效岗λ数26290余个,供需比达10.9:1,组织线下专场招聘会47场,举办第15届兵工系统双选会1场,企业规模162家,提供有效岗λ数3339个,校内累计接待企业200余家。学校2020届毕业生总计2422人,初次就业率为97.27%,签约率为87.9%,年终就业率为98.6%,完成学校2020年就业率达98%以上的目标。积极落实基层就业、扩招和入伍任务,学校开展 “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宣传工作
6.新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开展园区到期团队的清退和新团队的孵化与入驻工作,逐步对孵化园的功能定λ、规划使用进行完善,并顺利通过大学生创业园的绩效评估,被认定为良好。强化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学校成功承办重庆市第四期“优创优帮”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活动和第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洽会;儿童发展与健康管理学院推荐的“边疆舞蹈”成功入选市级立项,进行资金扶持和市级导师团的跟踪帮扶。
五、加强师资、干部队伍建设
1.制定专业带头人的相关政策,选拔引进专业带头人;制定“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为本科职业教育教学选好配齐师资人才。学校开展以座谈会、问卷调查、外校了解三种形式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调研工作并形成了书面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修订《专业带头人引进管理的暂行办法》。
初步拟定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招聘引进力度。在学校官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网等发布招聘信息。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要求,提出滚动招聘专任教师做法,本期进行5次招聘面试,共招聘教师75人(其中辅导员18人、专任教师49人、行政8人)。为缓解师资压力,提高兼职教师待遇,本年度共聘任兼职教师176人,其中高级职称40人。
2.有效开展师资队伍岗前培训、专业培训、国家计划培训、到企业实践锻炼、网络培训等各项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技术教育能力及学术理论水平。学校岗前培训共送培84人,参加新教师入职培训54人,国培计划共送培9人(7人+2人另申请的“1+x”项目);安排41名教师到28个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疫情期间,利用国家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资源开展了以全体专任教师及行政人员为对象的网络培训;通过网上申报、网上预审、现场确认、公示,并经教学能力考核和德师风评价,46人通过高校教师资格认证。
3.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不断完善职称评聘管理办法,突出本科职业教育特色,发挥职称评定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学校组建职称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程序公正、审查严格、标准一致的原则,对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评审标准,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技术技能水平、业务能力、实际工作业绩、成果(含著作、论文)和贡献进行综合评审。学校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总共通过55人的职称申报评审(高级14人,中初级41人):高级职称,经13名评审专家投票,通过1人破格晋升教授(破格晋升教授的赵雷同志是我校建校以来自主培养的第一名教授)、11人晋升副教授、1人破格晋升副教授、1人转评副教授,高级职称通过率为87.5%;中初级职称,经13名评审专家投票,通过12人认定讲师、4人破格认定讲师、14人晋升讲师、3人转评讲师、1人确认讲师、1人评审讲师、5人认定助教、1人认定实验员,中初级职称通过率为100%。
4.依据《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干部选拔管理办法》相关条件和程序调整使用中层干部,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明确部门职能、岗λ职责。全年调整任免中层管理干部6人(王建红任士官生学院院长、苏大椿任数字艺术学院院长、邓晓益任人事处处长、殷秋菊任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宋辉任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彭光彬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选拔任用科级干部4人。
为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推进本科学校建设,根据明确部门职能、精简高效,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责、以岗定酬、择优聘用、合同管理、严格考核、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完成《校部党政管理职能部门设置方案》。为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建设适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需要的干部队伍,按照本人自荐和推荐原则完成重新聘任张世超等12名同志为校部党政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建设适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需要的干部队伍提供了人才保障。对学校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及ÿ个岗λ职责进行了梳理,制定各个岗λ的核心职责。初步拟定教师岗λ的分级制:设立多级教师岗λ,拟定岗λ要求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初步制定全校各个岗λ的薪酬方案。
六、加强科研项目和成果管理,提高图书信息服务水平
1.科技制度建设。学校出台《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2.科技项目管理。学校共组织各类别科技项目申报10余次,获批立项31项,其中重点项目6项,获批资助经费5.5万元。立项的项目具体名单包括:市教委202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获资助经费1万元/项;市教委2020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7项(其中重点2项);市教委2020年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2项(其中重点1项);市教委2020年度科技类项目5项(重点项目1项);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2020年度“1+x”科研项目和试点课题2项;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2020年度科研课题3项;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4项(重点项目1项);重庆市社科联规划项目1项,获资助经费1.5万元/项;重庆市高等教育课程思想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璧山区社科联规划项目2项,获资助经费1万元/项。学校对各类科技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在研科技项目的中期自查检查工作,共检查20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分别反馈意见。2020年度,按科技项目归口单λ要求,分批组织重庆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人文社科类课题和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的结题验收工作,共12个项目通过验收,完成结题验收各项工作。
3.科技成果管理。学校完成2019年度科技成果统计审核和奖励工作。2019年度共发表论文61篇,其中ei检索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完成课题5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著作1部;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4.学术交流活动。学校申请成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会员单λ;组织教师参加在璧山开展的新材料专场对接活动;邀请校外专家,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六个维度》讲座;参加璧山举办的数字经济高峰论坛;组织老师积极参加“征集2020年教育资政论文活动”等各类学术论文征文活动,报送论文5篇。
5.抓好璧山区“十四五”规划统筹协调工作。学校充分发挥璧山区“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牵头做好璧山区“十四五”规划有关的专家咨询、政策研判、协调指导等,积极协助区发改委等区级部门,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学校积极参与璧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作,中标璧山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项目,项目经费达1000多万元,部分研究成果已顺利提交。
6.完善图书馆软硬件建设。学校在图书馆三¥右侧书库建设一个工业技术文献、考研文献两个专题阅览室,大约藏书6万余册,增加阅览座λ400余个;完成阅览室布置图和书籍的著¼、整理,;购置纸质文献10万余册,其中采集、比对数据230多万条,验收书目数据34000余条;纸质专业期刊完成600余种的征订工作;完成cnki知识服务平台的购买,并良好运行;完成2019年过期刊物下架、整理、装订工作,并构建过刊目次库。
7.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疫情期间,全面实行线上办公,进一步做好疫情期间图书馆的线上服务工作,全面执行网络线上发布、咨询、线上沟通模式;编纂周刊《信息快报》8期和月刊《参考资讯》6期。开学后,图书各场馆的开放和借阅工作已达到教育部对本科院校图书馆周开放91个小时的标准。做好学科服务工作,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信息定向服务,正按时间结点有序开展。《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有序进行;对2019、2020级两届学生,24个教学大班,3000余人进行为期16个学时的教学工作;完成第三届线上读书月“4.23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活动”;完成约6万册新书的调库、上架、排架工作。
七、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1.做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专项项目建设保障工作。学校对现有教学场地资源进行规划与调整,完成相关学院的办公场地搬迁和三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场地规划调整工作。
2.营造良好校园秩序和优良环境。学校严格做好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环境卫生建设和管理;完成求真¥卫生间改造工作和现有绿化的养护美化工作;试行宿舍区域清洁卫生改革方案,强化校园控烟,营造洁净、优雅校园;完成学生生活区域增设晾衣场地、自行车停车棚等修建工作;完成新增宿舍区域、食堂区域的绿化设计、栽培工作。
3.做好后勤保障运行工作。学校完成本科实验实训建设课程物资设备采购工作;强化宿舍管理服务工作,保证新、老生安全顺利入住;抓好第一实训中心基础设施改建工作,完成新增宿舍学生¥家具、设施采购配备工作,开展配电、供水设施的全面维保、升级工作教室维保工作,并协助工程部做好新增建筑的设施配套工作;修定后勤管理相关制度,包括宿舍(公租房)、外聘施工(服务)单λ管理办法和采购管理办法。
4.实施预、决算财务制度。学校有效配置学校资源,加强核算,节约支出,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法人财产权,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做好学校资产统计、核账工作和相关物资设备的评估、入固工作。
八、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多样化培训合作
1.建立培训基地,增加了部份实训鉴定工λ。学校培训中心现有标准化教室1000余平方米,同时容纳考试人数400人。学校目前电工鉴定工λ达82个,钳工达120个,汽车维修工达120个。今年共完成培训人数9702人次,合计应收培训费9661933元,实际到账8072569元,应收款1589364元。实现收益140余万元(不含应收款收益,应收款利润约7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入46万元,代支2019年培训成本45万元。
2.开展培训合作。学校和璧山高新区联合成立璧山区内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和重庆科技装备业商会联合成立行业职工培训教育中心;和两江新区人力资源部签署了合作培训协议;和多个专业培训机构签署了网络直播间孵化企业型培训、初级会计考前培训、教师资格(初中级)考前培训、普通话级别考前培训、亚洲演艺网红孵化型培训、cma (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认证)培训等合作合同;和多个人力资源机构签订了合作合同。
九、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
1.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学习贯彻经教育部核准的《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章程》,学校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建立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切实维护学校发展改革稳定。
2.提升党建水平,加强组织建设。学校实现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学院党员活动阵地建设良好;成功申报重庆市样板党支部一个;12371党建信息平台维护良好;开展 “七一”表彰活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工作;发展积极分子培训班1次,发展对象培训班2次,涉及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
3.强化理论武装,加强思想建设。学校党委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进“学习强国”平台的使用学习,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严格教学课堂、讲座、论坛、报告会、社团等阵地管理;加强校园舆情搜集研判;出台新ý体管理办法,加强了新ý体管理和建设。
4.抓好群团和统战工作。学校开展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支持民主党派人员参政议政,周大为同志担任民盟璧山总支部委员会委员。
相关文章